设计加:顶端设计
米丈堂艺术生活空间
上海 收集
 

同心路1号原本是军队后勤部门的仓库和维修工厂,2017年春天,院子里的租户都已经搬离,一切仿佛都在静默中等待下一次唤醒。略显破败的房屋,质量并不太好,代表了1960-1980时代经济匮乏的窘境和大建设的遗留。未及拆除的标牌上,依然可以窥见地块曾经的繁华,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虽然贫穷,但是在贫穷当中依然不忘对于生活乐趣的追求。而我们计划将这里改造成为一个“艺术生活空间”,实现城市低效空间的更新和提升,这也是一次关于城市和建筑更新的想法和手段的实验和实践机会。

 

当真正开始着手做的时候,我们也深刻的理解了大多数甲方给予设计者提的要求-“少投入多产出”。除去建筑设计需要的办公空间,木工坊的生产和展示空间以外,剩下的部分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填充,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如何在空间内形成一个自我循环,互相服务的良好生态,对于空间的持久运营是非常关键的事。这些也是在日常项目设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只不过我们的思考和站位角度和现在不一样,仅仅提供设计服务时,我们很难处在一个开发和运营者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但是一旦当你处在这个位置上去想这些事的时候,就会非常理解在设计中甲方的要求,那些曾经建筑师觉得不可理喻的部分。开始设计时,更多的考虑向上策划端,向下实施端的一些问题,设计的抓手更加明确,目标方向也更加清晰,对于设计形式的控制并不是只凭拍脑袋的想法,而是基于内容要求,通过具体的要求和限制条件,得出确切而合理的解决方式。

 

生态抓手-从生长到循环

现在环保低碳的建造方式似乎特别时髦,但我们回首中国历史的时候,会发现中国人的生存哲学本质上就强调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与西方不同,我们往往把自己视为自然万物的组成部分,而非和自然对立,所以就有了木构建筑,有了我们和自然独特的相处方式,无论是秦观的“树绕村庄,水满陂塘”,还是陶渊明的“托体同山阿”,都将人置于自然之中,相互渗透共处。因此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我们将这种人和自然的关系注入到场地,花了巨大精力来规划丰富的自然场景,能种植的地方都被利用起来,场地基本面貌瞬间焕然一新。当六十五棵墨西哥落羽杉和丰富的关山樱、石榴、木槿、杜鹃、山茶、蔷薇、紫藤,在场地中生根、发芽、弥漫的时候,建筑坚硬的边界逐渐溶解,我们拥有了一方有别于周边城市空间的隐秘花园。随着时间的推进,建筑会逐渐老化,但是种下去的植物却会越来越生机勃勃,用生命将整个空间充盈起来。藤蔓覆盖了墙体,树影遮挡了屋面,建筑形象变得不那么重要,代之以四季的景致和每天变化的光阴。每个人经过的一瞬间都会由衷的赞叹,虽然这种自然庭院在江浙并不鲜见,但是在高密度的上海中心城区,它的确是做到了与众不同。

 

文化抓手-空间内容重构

决定一个空间生命力的绝非造型与形态,而是其中容纳和承载的内容。当今时代的变化频率越来越快,当我们认为空间内容确定好就一劳永逸的时候,内容构成和内在逻辑可能早就发生了变化。面对变化,内容的快速迭代更新和组合重构,也成为空间改造和运营当中重要的命题。

 

“艺术生活空间”的定位,在于利用艺术的元素,实现空间的基本调性和定位,而“艺术”要在现实中存活和发展,离不开可以为其提供支持的“生活”部分。因此,艺术与生活的紧密链接,赋予空间载体以商业价值,从而产生出持久的生命力。

内容的规划上,我们以“青藤美术馆”为龙头,为整个园区定调,作为正规的民营美术馆,优质的展览内容会成为空间的引流抓手,而木作工坊产出的家具和文创产品,以及课程服务,与美术馆成为有机的组合,保证流量能得到有效的转换。而当下最有效的商业场景是生活类场景,中餐、火锅、咖啡馆、茶室的引入,也成为环境打造后最大受益者。定位于花园餐厅、森林系火锅和疗愈咖啡馆,都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环境特征,将空间的地段劣势转换成为特征优势,而这也是在几年快速调整迭代的结果,而我相信,这种渐进式的调整还会一直继续,内容运营必须时刻应对外部快速的环境和生态变化。

 

技术抓手-因况施策

建筑建成时间不一,质量也各异,除了以绿化景观来作为统一维度外,针对每幢建筑的改造手段也各不相同。折尺型的3、4号楼,尽管建造时间最晚,但是相对的质量却最差,我们不仅重新组织了内部空间,而且更换了外立面材质和颜色,所有的门窗均被替换,破损的瓦屋面更新为铝镁锰屋面。木构屋架被保留下来,成为空间重要的时间纽带。建筑相比初始,呈现了截然不同的面貌。5、6号楼为两幢独立的建筑。5号楼由于质量太差,我们选择了原址重建,由砖混结构,改为钢木结构。6号楼则是大部分保留的基础上进行加固和翻修,尽管建造时间最早,但是结构和部件的状况和成色却是最好的。建筑的区别很大,但是有个重要的共同点,都采用了木结构的屋架,这也成为整个空间的重要特色。在不同的功能空间,木结构屋架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跟随空间角色的要求,采用不同的颜色和表面处理,构件清晰的标识出了建筑的历史传承。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建筑师或者设计师都是手工艺者,通过对“物”的打磨,让“物”更加精致的同时也让自己不断得到提高。我们以这个艺术生活空间为对象,做了产品、空间、餐厅、茶室、美术馆、木工坊等等,它是小小实验,在让所有的内容相互融洽共同成长的同时,也会让我们对设计的本质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继而推而广之到自己做的项目和物件当中,过程中也会发现更多的技术手段和新的机会。以后的中国不会缺实体的建筑,只会缺有趣的内容,设计师和建筑师在自我修行的过程当中,将每一个物件做好,就能创造出更精彩的内容,成就更好的自己。

 

项目名称:米丈堂艺术生活空间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同心路1号

面积: 3660

项目年份: 2017-2025

业主: 米丈(上海)实业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 米丈建筑

主持建筑师:卢志刚

设计团队:黄聪毅、许展航、计贝芬、孙磊、安晓蕊、赵雪、高山、梁丁鹏、刘志睿、刘丽、牛立科

撰文:卢志刚(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委员

摄影师: 吴清山

推荐

乌镇谭家湾稻田书局

东维建筑

双溪书院

多向界建筑设计

金凤书院

土木石建筑设计事务所

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官窑三宝)项目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考亭古街白鹤书院

留白建筑设计

先锋巍山崇正书院

迹·建筑事务所(TAO)

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

中山建筑设计院

先锋汤山矿坑书店

艺合境建筑设计事务所

崖顶咖啡厅及塔居

迹·建筑事务所(TAO)

大汉塘研学基地

青集设联合事务所

「溧」城市书房

大犬建筑

设计放心选,监督有保障
  • 更好设计

    这里汇聚顶端、前沿的设计团队与项目创意

  • 更多选择

    这里聚合更多国内外、全产业的服务与产品

  • 全面配套

    可需求发布、招标竞赛、咨询管理配套服务

  • 管控保障

    针对服务产品全程监督管控与质量跟踪评价

上设计加网,实现精益营销
  • 高质展示

    入驻企业专站在市场门户高质的展示传播

  • 精准客群

    几千团队、海量设计师、优质需求与客群

  • 全面营销

    企业推广、合作、招聘、企宣等一站到位

  • 顶层发展

    这里汇聚设计产业供需的顶端圈层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