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原为751园区内的工业厂房及其附属办公建筑,建成后成为山中天艺术中心的主力展馆。一期作为主展厅率先落成,主体内部东西两侧是混凝土柱,撑起40mm厚的混凝土折板屋顶,下面为近500m2的无柱空间。
设计思路很简单:将原有无柱大空间做成主展厅,夹层下方为小展厅,上方为公共教育及办公室。主入口保持原位,以北为艺术品商店。四个功能分区都要独立封闭,以保证主入口到内院的路径畅通。
利用空隙和零余部分置入一个混凝土的“巨石”,像空心的多孔结构,容纳门厅、照壁、楼梯间、洞口、前台、储物柜,连接并分隔四个象限,使各自独立又连通。并利用保留墙体形成纵横交错的洞口和两个不同标高的“通廊展厅”和“夹缝展厅”,其下容纳空调设备和库房,实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并形成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空间层次与观览节奏。
“狭缝画廊”作为空间制高点,通过原结构间脱开的600mm狭缝和一组三角形侧高窗采光,向西俯瞰大展厅,并在北端形成另一个多孔空间,成为序列的收束。邀请艺术家张小川设计发光艺术装置“腔体与演生”,从入口斜墙的孔洞中连通前台和楼梯间两个区域,强化了虚实结合的形态特征。
整座建筑的形体和表面处理追求“含蓄的丰富性”,以期达到“朴实无华,生动多姿”的效果。以中国传统园林以实造虚以及虚实转换方法为参照,用虚空切挖实体,以实体创造虚空,用标高变化整合空间功能,合理调配疏密关系,并统一在可观看的界面中。
通过朴素的造型与多元材料选择,使新旧契合、制造空间与感官的层次,形成反复嵌合、多孔多窍的空间。利用角落、缝隙和零余空间“造园”,通过梳理复杂功能来创造复杂空间,在最小尺度内完成高密度建造,尽量保留原有大空间,这样一来,小而密的新建部分在大而疏的保留部分中穿行,以疏密对比表达对城市日常历史的尊重,这些历史曾经也是日复一日的现实,写进新旧更替的时空褶皱中。
项目名称: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一期)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751艺术区北1门
基地面积:1240㎡
建筑面积:1240㎡
使用面积:1110㎡
设计时间:2021.7-2021.10
施工时间:2022.4-2022.11
委托方:山中天艺术中心
设计单位: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金秋野
设计团队:高蕾蕾、刘力源、常涛、石俊杰
现场建筑师:常涛、辛亦诚、张屹峰
施工图:北京世纪图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施工团队:北京中和建工建设有限公司

Q&A Studio

隹聿设计工作室

间筑设计

里与外设计

翡梧创意设计

白菜设计

风合睦晨空间设计

PIG DESIGN

介景建筑

共生形态设计

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

共生形态设计

OAOA Studio

MOC DESIGN OFFICE

几言设计研究室

壹舍室内设计

零几建筑事务所

土木石建筑设计事务所

GENSLER

不自然空间环境设计

PILLS工作室

合舍工作室

白鹭设计

共生形态设计

中置华优设计

扩道建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集人

善祥建筑设计

权洪建筑研究所

共生形态设计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艾克建筑设计

氹边建筑工作室

山地土壤室内设计

图盈拓新设计

Wutopia Lab

植田建筑室内设计

共生形态设计

深点设计PDD

拓维室内设计

堂晤设计

堂晤设计

拓维室内设计

星球建筑事务所

大犬建筑

锦禾设计机构

杭州观堂室内设计

Wutopia Lab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借光建筑空间设计

直径叙事设计

素造建筑

借光建筑空间设计

有物设计顾问

巢羽建筑设计事务所

月梁建筑设计

众舍设计事务所

汇乘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