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屋小镇位于江西九江西南部庐山西海的一座岛屿上,由上海平介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这片水域的前身是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修河。20世纪50至70年代,号称亚洲第一大坝的西海拦河大坝于此修建,也形成了湖区独特的岛屿形式:如成簇成团的丛林漂浮于水面之上。而我们希望呈现在岛上的,是漂浮于丛林之上的一簇小木屋。
设计包含一座24米高的瞭望塔,一个多功能大厅,以及19个预制森林木屋。
自然崇拜
建筑物与岛上繁茂的天然栓皮栎群落间的共融姿态是该方案的原始出发点。因此,作为岛上空间升级的核心环节,新建筑完全在拆除旧有建筑的基础上建设。化整为零的设计使装配式木屋单体更易运送上岛组装。木屋由独立基础架高,地面则进行地被修复与还原。旧建筑拆除的废料也尽可能于原地填埋,成为多功能大厅的基础。
总平面的设计与其说是建筑师的决策,不如归功于场地和自然:周边丛生的乔木决定了建筑的边界。我们设定了核心空间和边缘扩张的法则,基于原有旧建筑核心区位置落下新建筑的中轴线空间,其余的建筑部分就像在植被的间隙中做一道填空题。
较之一板一眼的规则、严谨,在这一追逐丛林野趣的项目中,希望引入更多由下而上的适应性与自发性。
也得益于这样的天然禀赋和设计方法,最终呈现的建筑反而充满呼吸感:3种类型的小木屋模块嵌入到场地中,平台为适应地形而呈现出高低错落的节奏。我们决定了木屋的朝向与开口方式,使他们成为互相之间的取景框。小木屋主材采用防虫防腐处理后的洪雪松木,还暴露着原始的木制纹理。我们甚至不希望这里看起来像一座干净整洁的新建筑,而应该是材料与环境间已经持续数载的一场亲密对话。
“适应性”与“未完成”
较为特殊的是,设计之初,这里的具体功能和可能引入的业态还未确定。因此,空间本身自成景观体系的同时,业主还提出了对空间未来功能的延展性与适应性的要求。我们构想、罗列了这里可能植入的功能与业态,也作为木屋类型设计的一部分依据。
基于未来的多种可能,演进出的3种木屋呈现了不同的构造、尺度、与开放性。 “空心”的设计也为二次功能深化预留了空间与结构基础。
“小镇”中轴上的多功能大厅造型上是小木屋的放大版,仿佛3种木屋模块未来功能延展的一张“使用导则”,也是“小镇”中唯一引入室内功能的空间。顶部天花木瓦斑斓下,有种道不明的仪式感。
室内空间透过玻璃,视线越过中央景观庭院、公共台阶,与南侧的入口平台形成对望。景观庭院满足集散需求,也在活动举办时与多功能大厅、公共台阶、环廊与瞭望塔共同构筑了多层级的室内外联动体系。
钢结构瞭望塔是整座岛屿的制高点,上大下小,可以眺望整个湖区。出于降低风阻考虑而设计的防腐木格栅立面,在不同的观察角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通透性:人们从湖面上游动的船只里望去,丛林中树立的高塔仿佛若隐若现,更添几分神秘感。日出日落时,阳光也从格栅缝隙间渗出。
项目的特殊定位使我们对他的明天充满好奇,我们也为他设想了无数可植入的功能和可以发生的事件:帐篷营地、民宿、无人机障碍赛、热气球、自然教室、瑜伽、户外拓展...,空间本身承载了无限的可能。又或是无人问津,随着植物的野蛮生长,逐渐被绿色吞埋,回归一处秘境。
项目名称:木屋小镇:岛屿·丛林·小木屋
项目地址:九江,江西
建筑面积:1198㎡
完成年份:2021年5月
设计方:上海平介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创设计师:黄迪
设计团队:黄迪,徐萌,肖明峰,梁宝垒,孙颖,丁敏,姜樱,邓伍昕子,肖湘东
合作方:西安东略智业,苏州再造设计
摄影版权:徐英达,黄迪

PLAT ASIA

YWA严伟风景园林工作室

迹·建筑事务所(TAO)

朱小地建筑设计事务所

小隐建筑

郭廖辉工作室

杭州慢珊瑚设计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杭州慢珊瑚设计

杭州慢珊瑚设计

杭州慢珊瑚设计

瑞拓设计

SWOOP建筑工作室

PLAT ASIA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

小隐建筑

辑禾设计工作室

UDG.零号工作室

邬工空间设计

跳房子建筑工作室

垣筑设计

月壤空间研究所

诗与遥文旅设计咨询

中森止境设计工作室

上海赤地设计事务所

北林风景建筑研究中心

九源国际

尤境设计

上海赤地设计事务所

都市实践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META-工作室

出品建筑

上海桐源设计

惠庭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