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加:顶端设计
X TREE艺术装置
上海 收集
 

大地敬畏,万物有灵。X TREE艺术装置探索的主题是关于永恒的生命、爱与自然。X TREE以自然为灵感,将播种、生根、发芽、攀爬、开花到结果的一系列过程隐喻建构,将种子、根、树干、树冠、花、果实等一系列元素组成有机生长系统。DNA分子双螺旋是建筑师毛颖与花植艺术家羊头共表达载体的构建。木与麦秆作为基本单元,朴素与自然的材料汇聚组合在一起,如同平凡人的微光 ,亦闪耀着夺目的光芒;通过参数化方法调节的木方双螺旋堆迭、扭转生长、相互支撑形成装置整体主干结构;算法模拟种子爆炸的瞬间,随机生成麦秆的线性方向,从而形成X TREE的爆炸树冠,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张力。

 

X TREE学名X树,属落叶小乔木,高达4-5米;枝叶茂密,树冠爆炸球形。自然花期在2022年的910月,其花期长达35天。DNA分子是双基因:建筑师毛颖&花植艺术家羊头,共表达载体的构建,双基因控制着TREE性状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72根枝条,经过等距螺旋堆迭、曲线扭转生长并相互支撑形成整体主干结构。自生长的半开放孔穴也称之为树洞可容纳1-2人。第一棵生机蓬勃的X TREE将生长在东经121°28'13"E、北纬31°13'19"N的上海新天地。树形美丽,生长较快,不超过3天就可以开枝散叶。改良周边景观土壤,涵养周边人类能力强,喜光,适应性较强。根系发达,夜晚发出暖光。

 

材料研究

云杉和麦秆是生长在自然中的材料,这是两种最为朴素、常见、原始,然而又非常温暖,能让大家没有距离感的材料它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建筑师毛颖与花植艺术家羊头非常期待看到这些自然材料在风、雨、阳光的作用下改变颜色、长出苔藓的,甚至有小鸟来筑巢也可以。面对“倦怠社会”,我们更希望关注平凡的材料,节约人力、物力,接受作品自然变化的状态快速建造组装、拆解,材料自然分解,回收利用,这是我们认为的自然主义的作品。建筑师毛颖与花植艺术家羊头一致认为越是平凡的材料,当它以全新的姿态呈现的时候,越能让我们感受到平凡的力量。就像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汇聚到一起,微光也能变成耀眼的光芒。

小麦作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大部分国家的饮食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小麦秆直立,丛生,高可达100厘米,叶鞘松弛包茎,叶舌膜质,叶片长披针形。在中国的乡村每年会留存大量的麦子成熟脱粒后的秸秆但是有普遍的秸秆焚烧问题,每年数以万计的废弃秸秆焚烧导致大量空气污染,秸秆焚烧的主要原因是其降解缓慢并且缺乏高价值用途。

我们用刚收割的麦秆,在一捆捆垛麦秸垛抽出一根根桔秆通过回收麦秸秆,将捆扎的一支支若秆置于浴盆内石灰水里漂白几天,然后捞起洗净,再将其置于太阳下晒干。我们对麦秸秆材料进行了实验探索,对切齐截面进行处理,切面展示出根茎结构,变废为宝草本植物再生。

 

设计也时令

装置搭建与展览的过程中,正值冬麦收季在施工过程中,搭建的工人在现场睹物思乡。很多工人之前都是农民,每年都会参与家里的麦收。工人看到麦秆这个材料的时候感觉非常熟悉亲切,他们没有想到在老家会被烧掉的材料能变成艺术作品。工人们在和艺术家一起搭建现场的过程中,像是一起参与一场与众不同的丰收。

 

“树”互动

观者可以从远处观看它,走近它,触摸它,也可以走到“树洞”内部,被环抱。当然大家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真的树洞,向它倾诉自己的故事,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者书写的方式与艺术家互动。X TREE 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价值,让人产生联想,熟悉、温暖的记忆。有观众说看到麦秆就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光,木构让他想到老房子。当夜晚降临,装置的灯会亮起,我们特意把灯光设计在装置内部,它看起来像一个心脏,会给大家带来一丝暖意。还有时间,刹那即永恒。每一个瞬间组成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尊重植物的自然属性和艺术表达之间的平衡是最难的。木构最下面只有两根木头进行支撑,在螺旋堆叠的过程中要保持美感和稳定性,我们在工厂进行了多次预安装;40000根麦秆要井然有序地汇集在一起,从木构中以同一个消失点发散出来,半夜在4米高空限时制作,既要保持麦秆伸展的姿态,又要把握造型的平衡,难度就成倍增加了。

 

建筑师与花植艺术家跨界合作

建筑师毛颖说:“我们本次跨界合作是一次控制与放松设计与即兴人工与自然的尝试与实验。X TREE这个装置我们想呈现的不仅是一个瞬间,也是一个过程,大家可以从它的变化和动态来观看它。观看之道,从下往上、从少到多、从量变到质变、从螺旋到爆发

花植艺术家羊头说:“跨界合作是非常有趣的,先是有共通的部分,比如我和毛颖老师都热爱大自然、热爱艺术、关注未来。当然最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地方,建筑师的结构化思维和花植的随意与偶然,会有很多摩擦,当然也能碰撞出很多火花。比如木构的部分毛颖老师会用参数化的方式去构建,这是我在花植创作上不会使用的,这次合作中我拜托毛颖老师用数据化的方式生成麦秆放射性的状态作为参考,就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设计阶段我们都动用自己擅长的部分,一起画图、一起头脑风暴,然后制作模型和现场搭建部分分别做各种擅长的,中间涉及到双方的部分都会开会讨论。我们虽然是第一次合作,但是会提前做好预案、有事就商量、有问题直说,磨合的会比较快。虽然我们以往创作的艺术载体很不一样,但是艺术是相通的,美学和哲学层面反而容易达成一致。木构的部分DNA双螺旋的结构是很明显的,大家可以看到从底部开始,有两股螺旋上升的力,汇集到顶部之后,形成爆炸的动势。其实我们想表达的是生命的一种力量感,只要大家能感受到这股力量,我们想表达的就传达到了。

 

项目名称:X TREE艺术装置

项目地点:上海新天地北里

建筑面积:10

项目类型:大型空间装置

主办方:上海新天地、设计上海

设计公司:木月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毛颖

花植艺术家:羊头

设计团队:张书航、付艺彬、蔡丽、贾伟

灯光顾问:谭良恒

花艺公司:北京然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努莱(上海)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木结构施工: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顾问:梅才照

材料:麦秸秆云杉木木

项目时间:2022

摄影师:家居廊、YangFlora艺术工作室、木月建筑设计事务所

推荐

天院艺术装置

HAS design and research

刺猬法则\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装置

星球建筑事务所

MicroNature 微缩自然 - 与城市互动的空间装置

姜平工作室

山水風光装置

纳研作室

“Bamboo Star”竹灯艺术装置

好舍空间设计

气泡宇宙

翡梧创意设计

竹林中的驿站

贝尔雅环境艺术设计

云梯

张冰土木方建筑工作室

上海滴水湖畔落云亭

创盟国际建筑设计

西安中大国际商业中心雕塑《Hello!》

奕木艺术设计顾问

众行顶

众建筑

圆融金风

王开方工作室

成都鹿溪智谷云廊

四周建筑

深圳湾一号T7写字楼入口艺术品

一间宅艺术

超然

UAP

正阳门下艺术绘画

绘造社

艺术装置-OASS-NEST

直得建筑事务所

摇太阳

大料建筑

会跳舞的石林

犬摇建筑

敦煌·共熠:敦煌与威尼斯的跨时空对话

时境建筑

杭州阿里巴巴全球总部公共艺术作品《无极》

李令艺术工作室

上海阿里巴巴总部景观公共艺术《绽放》

李令艺术工作室

卷儿叠-叠儿卷

众建筑

OASIS-NOMAD

直得建筑事务所

露珠塔

大星吉子设计工作室

艺术装置OAS/S-VESSE

直得建筑事务所

艺术装置OAS/S-ECHO

直得建筑事务所

艺术装置OAS/S

直得建筑事务所

“城市磁场”展览装置

大星吉子设计工作室

多极星:互动环境观察器

众建筑

北京永定公园飞天概念美术馆

观筑设计

2024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花市规划及牌楼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小森林-艺术装置

繁星建筑工作室

离散空间

王晖建筑工作室

犀牛 - 城中村里烟火气下的虚幻之地

物质组

疗愈之“山”

杜扬工作室

上海赛艇公开赛· 海泰展亭 - 橙色漩涡

零几建筑事务所

未-现实之外

WAY Studio

屿 - 幻象交叠,与光同行

星球建筑事务所

上海里弄里的双螺旋编织装置

合尘建筑

喷人的火山

光子

751戏剧节灯光艺术装置-光织

星球建筑事务所

“光之浮想”公共艺术装置

大星吉子设计工作室

ZEROS

spy

BLANKETS

spy

海洋之花艺术装置

观筑设计

苏子美人靠

观筑设计

国风椅艺术装置

厸建筑设计工作室

中国土家织锦艺术博物馆 -土家之花装置

风合睦晨空间设计

《∞》

奕木艺术设计顾问

蛇口记忆装置

自组空间设计

光的小雨

一宇设计

2015北京国贸三期圣诞节室外装置艺术

WAY Studio

“篝火”空间装置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晚霞下的一个盹儿

大米营造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竹园

贝尔雅环境艺术设计

深圳蜂巢大型艺术装置

哲外艺术设计

一楼宇·动物园:2017深港建筑城市双年展作品

见筑社

设计放心选,监督有保障
  • 更好设计

    这里汇聚顶端、前沿的设计团队与项目创意

  • 更多选择

    这里聚合更多国内外、全产业的服务与产品

  • 全面配套

    可需求发布、招标竞赛、咨询管理配套服务

  • 管控保障

    针对服务产品全程监督管控与质量跟踪评价

上设计加网,实现精益营销
  • 高质展示

    入驻企业专站在市场门户高质的展示传播

  • 精准客群

    几千团队、海量设计师、优质需求与客群

  • 全面营销

    企业推广、合作、招聘、企宣等一站到位

  • 顶层发展

    这里汇聚设计产业供需的顶端圈层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