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是我们这些年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2022年我们对职业和生活进行了重新规划,希望趁年轻的时候步入能够按自己的节奏工作、生活的循环。在深思熟虑后我们搬离了熟悉的城区,未来承载我们想法的场地位于郊区的一个不那么商业化且有邻里居住的水乡古镇。
建筑沿河而建,四周环绕着凉亭、古桥、水杉林,场地是个平面呈长方形的老房子,侧边连了一间加盖的小矮屋,正门临水,后院是个小天井,院子是个很吸引我们的条件。但是原建筑的立面经过翻修,颜色与周围格格不入,室内比较闭塞,内外仅由小窗联系,两层屋顶和墙面被塑料扣板吊顶和墙板粗暴地封起来,阴暗低矮且带有霉味。前区由于楼梯的辖制,通往加盖小矮屋的门,也就是卫生间的门,一直处于1.3米左右的高度,人必须弯腰才可进入。
老房子复杂又充满不确定性。我们是搬了套露营的桌椅,现场拆除、测绘、规划平面和模型感受同步进行来找到我们设计方向的。老房子与新建筑不同,老房子有不同年代人居住使用的痕迹,一层一层拆除,会发现藏在地面、墙壁、屋顶的大量信息。改造的状态就像一场“跨越百年的设计接力”,接下接力棒的我们希望让老建筑既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又能够尽力保留老房子形式朴素但语义复杂的建筑状态。在现场的拆除、测绘,不断探索与发现的重点在于对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场地有更多信息的掌握。与之同步进行的平面主要在与合理安排功能与流线,模型在于验证平面成为三维形体时,各个功能空间以及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几个工作同步进行,各方条件不断权衡互为进退,空间形态也就逐步显现了。
古镇沿河的立面依照景区要求不可有风貌上的变动,我们仅对一层入口立面稍做整理,去除格格不入的黄色门扇,把老花窗、小logo、一扇淘来的老木门以及雨檐整合在一起,既保留了风貌又能够用老花窗保护一点个人隐私。对于房子后方,我们将东南向的整个立面全部打开,通高的玻璃门窗自由开合,一楼形成与小院浑然一体的状态,站在二楼能够一览远处翠绿的水杉。辖制卫生间高度的楼梯被锯去腐烂的底段,移至靠近通高玻璃门的后区,在楼板上为楼梯开了个大三角形的切口,二层落地窗的光也能洒向一层,改变了室内幽暗压抑的精神状态。西北面由于保留沿街木质立面风貌,抵御了夏日的西晒。东南面新打开的玻璃立面,亦可让老房子拥抱冬日的暖阳。对于切开的楼板和悬空的木梁,我们加了一根天蓝色的钢梁作为支撑,借此唤唤沉睡的老屋。
老房子的墙体不稳定,我们不希望在墙壁开槽走水电线。索性全用明管,横平竖直贴着木柱子走。可我们不舍得让电管在刚刚重见天日的古朴木天花上乱爬。倾斜的老楼板,东侧最低点与西侧最高点的高差足足有7公分,站在二楼感受强烈,再加上经历了快100年历史的生命历程,木楼板的拼缝间出现了较大的裂缝,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所以我们用整齐的木龙骨网格将旧木楼板拉结,也消除了7公分的高差,上面再铺新的木地板,形成一个整体,木龙骨之间不作封闭,形成一个空腔,开放出来,保持旧楼板干燥,空腔内还可解决走水电管的问题。
屋顶作为中国古建筑的精髓,自然不能让它被粗暴的塑料吊顶埋没,我们将二楼塑料吊顶揭开后,露出为防止灰尘掉落而被贴满各个年代报纸的梁架和瓦片。我们请师傅将整个梁架结构一根根清洗干净,留下素木。南方潮湿,我们没有再上油漆,一是想让木头可以重新呼吸,二是让梁架保留朴素的哑光状态。对于没有望板的屋顶,用木丝水泥板作为望板功能,以防落灰。
如庄子思想,求知与生活是一个互相长养的过程。以退为进,照顾好自己同时也能更沉着长久地追寻所热爱的专业理想,寻找城市生活的另一种的可能性。未来在此,不管是和风、小院的绿意,抑或是冬日从远处水杉林探出的第一缕暖阳送来的金黄色,都将被热烈欢迎。
项目名称: 枫泾小筑
项目类型: 历史建筑改造,居住空间
项目位置: 中国上海
场地面积: 50 sqm
设计公司: 六识研社
完成时间: 2024年6月
设计团队: 宋浩嘉, 林艳
材料: 木、瓷砖、玻璃钢格栅、金属、木丝水泥板, 乳胶漆
家具: IKEA
摄影: 本质映象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
共生形态设计
META-工作室
空间进化
亼建筑
众建筑
陶磊建筑事务所
鲍威建筑工作室
旭可建筑
都市实践
蓝城设计
大台阶建筑
土驻设计事务所
设计秩序
伍米尺建筑设计事务所
个个世界
得空营造社
都市未来设计工作室
KAI建筑工作室
众建筑
得当设计
超城建筑事务所
默认建筑工作室
鳞见设计工作室
度向建筑
个个世界
Wutopia Lab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KiKi建筑设计事务所
纬图设计
区兆坚建筑及工程设计顾问
创研空间